欢迎来到抖树网络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裂变效应(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打造“南沙样板”“裂变效应”迎来无限空间)

2024.06.02 来源: 浏览:
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打造“南沙样板”“裂变效应”迎来无限空间

广东医谷。刘伟 摄

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已疾蹄奋进5年,依托“两点两廊”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共生,“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第二。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形似“人”字,交汇点落于广州南沙新区,这里也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近年来,南沙新区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为牵引,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携手港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点承载区。

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风口已至,每一个抓好科技创新的经济体,都有望在全球竞合中脱颖而出。随着《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下称《南沙条例》)《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南沙意见》)《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下称“南沙科学城规划”)等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规划政策接连落地,加速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珠联璧合,成为南沙在湾区之心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平台建设共同体

力促与港澳携手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推动湾区城市协同创新、融合共生,是其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由之路。

“香港的创新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较强、金融及专业服务发达、研究水平国际认可度高。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在于有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强大的市场驱动力量。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能够打开大湾区科创的无限空间,形成裂变效应。”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指出。

27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组织专家团队到南沙考察,规划该校在南沙的发展,于2007年成立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下称“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厚植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沃土。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指出,“香港科技大学是南沙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孕育着南沙的创新基因。”

如今,在全域803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南沙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前沿领域,初步构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

有了自主创新的温床,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明珠科学园到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集聚于此,近两年迎来了小规模“井喷”:

港科大(广州)启用开学;成功举办两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论坛永久会址科学馆和学术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广州海洋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院所落地运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动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达22个……

港科大(广州)天生自带“强磁场”。倪明选介绍,学校开学一年来,已与上千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与百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近1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科创平台层出不穷,各类资源持续引入,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加大,推动南沙的科创策源能力日渐增强。南沙还在攀登科创策源新高峰。2023年7月发布的《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关于强化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的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就指出,为鼓励与港澳携手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南沙计划对每个创新平台最高给予2亿元的资金支持。

技术攻关共同体

“技术离开实验室不代表脱离关系”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这非常考验原始技术积累”,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朱龙潜深有感触。2018年,他从港科大博士毕业,次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个多月后,他便与霍英东研究院签了合同,带着从香港实验室里研发的原始技术,到南沙落地发展,但从未与香港断开联系。

“我慢慢体会到,原始技术离开了实验室,并不代表与实验室脱离了关系。”朱龙潜解释称,“我们在技术落地转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点也好,市场问题也好,都会不停地向提供技术的实验室和高校反馈,慢慢形成新的研发观点和技术合作点,不断去突破。”

与香港高校保持稳定联系之余,朱龙潜也注重加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香港高校作为原始技术提供方,能更好地解决技术源头产生的问题,而内地高校有着更贴近工厂和市场落地的研发实力,沟通也相对便利。我们会综合多方优势,联合香港高校和广东企业共同申报政府项目,深化研究成果,形成更有自身竞争力的产品。”他说。

像朱龙潜这样的项目,如同一个个转接器,为港澳与内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创造无数契机。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钟伟彬介绍,过去一年,南沙R&D经费投入约占全市1/8,R&D强度5.46%,位列全市第二。“我们强化科技计划导向作用,连续3年发布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在与港澳科技合作、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据统计,2023年南沙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拟立项支持22项,其中9项为联合港澳科技攻关专题。

南沙也与港科大(广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其牵头建设的7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投入运营,让越来越多身处南沙的粤港澳科研工作者,在“家门口”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谢伟指出,南沙要加快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积极通过港澳吸引海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跨国公司在南沙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今年3月1日起,《南沙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提出支持南沙与港澳及国际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联合创新,共同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上述《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稿)也可知,南沙将对获得认定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南沙区设立分支机构给予不同程度的丰厚奖励,并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港澳联合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成果转化共同体

推动“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抓“质优”,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南沙以科技引领产业,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商业航天、海洋经济等“芯晨大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一批科创平台的加持下,“支柱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矩阵体系逐渐明晰。

南沙科学城规划以全方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为主要任务,明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育创新创业之苗,以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继承港科大的创新基因,港科大(广州)更为因地制宜。倪明选表示,学校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合作模式,协同孕育未来产业。学校还设立了创业中心,仅半年就已梳理校内近50个师生创业项目,成立18家公司,并提供投融资对接、创业导师及咨询服务。

南沙也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港科大(广州)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今年初,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成功入选2023年度省级大学科技园,意味着广东首个具有粤港澳合作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在南沙诞生。

作为省、市、区联合支持共建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于2018年落户南沙,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促进技术成果“能力对接”的技术转移转化新模式,通过打造“华转网”线上总平台,目前聚集超过4000名全球高端科研人才,推动技术精准对接,使研究成果有机会直接在车间里孵化。该模式得到了科技部认可并向全国推广。

“强化与港澳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机制,是华转中心的核心工作之一。”该中心总裁李奎介绍,中心与多家港澳科研院所、高校、创新载体等合作紧密,创新技术转移机制的区域联动方式。2023年,由华转中心建设运营的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全面服务湾区创新创业团队。

目前,华转中心已与香港机电工程署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共享平台,“华转网”与香港机电工程署建设的“E&M InnoPortal”实现互联互通。据统计,香港创新资源平台聚集创新成果678项,技术需求超300项,实现200余项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2023年12月,《南沙意见》正式印发实施,15条政策措施中有11条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分两大类,有一类便是发挥南沙既有领域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改革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在日前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南沙意见》充分响应地方发展需求,支持南沙大胆开展前沿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延展市场应用场景,将极大鼓励具有创新和市场前景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希望省市区上下一体发挥合力,借势大湾区深厚底蕴、独特优势和经济纵深,率先探索建立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新业态新领域率先探索突破,真正将放宽市场准入改革成果传导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

眼下,南沙正大力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规划,未来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对接机制不断完善,“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逐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将走深走实。作为港科大在内地闻名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霍英东研究院先后孵化了多家科创企业。“我们期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帮助一批掌握技术的年轻人走上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实现梦想。”该院院长高民说。

规则衔接共同体

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变

钱过境、人往来、数流动、物流通、税平衡,这些创新要素能否自由流动,关系着粤港澳科技创新能否真正在开放中融合共生,最终指向标准统一与规则衔接。

这些年,在科创走廊的传输带动下,南沙实现了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落地了“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专网项目。据南沙区科技局统计,目前,南沙分中心已服务过港澳及海外200余个科研用户团队,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通过付费长期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资源数已超过2.2亿核时。

2023年7月,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印发,官方以广州实验室和港科大(广州)为试点,出台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为试点单位纳入正面清单的物资开通“绿色通道”。

得益于《南沙方案》落地实施,15%企业所得税、港澳居民个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南沙快速兑现。去年,南沙出台实施了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指引,帮助更多的境外高层次人才走进南沙、落户南沙。

“我所在的霍英东研究院已经引进了上百位港澳教授,他们到内地承担项目的频次更高了,也逐渐把科研重心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朱龙潜深有感触,“自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硬科技项目慢慢从香港转移到大湾区,越来越多的香港创业者也在深入了解如何到大湾区、到南沙创业。”

“南沙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加快建设聚集交融全球创新资源,深度协同港澳创新发展的高端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大湾区科学论坛梳理了200余项技术成果与产业化项目,正在建立信息化项目库形成科淘网,将优质的产学研资源导入南沙。

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代表,南沙打造了一系列高端对话平台,为大湾区乃至全球人才合作交流提供条件。

加快推动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南沙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聚焦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南沙条例》在资金跨境、物资流动、企业落户、机制建立等方面给予了明确支持。

谢伟表示,要发挥南沙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临门一脚”作用,联合港澳制定精准的“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体系,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变。同时,发挥南沙粤港澳合作咨询委员会、粤澳发展促进会的作用,深度对接港澳科研管理、要素流动、知识产权等规资标准,全面实现粤港澳联合创新。

“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原始技术到大湾区落地转化,未来在南沙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朱龙潜感叹,“但压力也是动力,经过竞争的优胜劣汰,才能让更多能够用之于民的优质技术转化落地,真正利于社会发展。”

采写 / 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