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抖树网络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际金融

亚洲金融风暴(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2024.04.16 来源: 浏览:

上个世纪末,“棒子国”差点一棒子把自己带走。

1997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整个韩国,大量海外资本望风而逃,釜底抽薪,韩国境内的中小型企业接连覆没,韩国政府更是负债高达11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为300亿。

理论上,韩国政府可以宣布破产了。

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三十年,韩国有过一段经济腾飞的辉煌历史——“汉江奇迹”

当时,韩国的人均GDP从1960年的82美元飙升到1980年的1592美元,翻了近20倍,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凭此入选了《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榜单。

那为何短短几十年,韩国的经济形势突然断崖式崩盘,沦落到濒临破产的境地?

是韩国自己作死,还是另有隐情?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又是怎么爆发的?

【一】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张勉政权,于次年出任韩国总统。为了巩固统治和政权的合法性,朴正熙决心发展经济,笼络民心。

韩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国库空虚,但好在海岸线较长,港口众多,最大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充足,基于韩国现阶段的基本条件,朴正熙决心效仿日本“贸易立国”。

为了稳步实施经济大计,朴正熙直接废除了之前提出的“三低”政策,并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资本,由此,韩国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后,一大批高新技术出现井喷式发展,涉及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化。

西方发达国家寸土寸金,一些传统的技术、产业及资本急需转移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朴正熙觉得这是韩国发展出口导向产业的最佳时机,于是顺势接住了别人不要的低效益产业,大力吸收外来资本和技术设备,在国内建立起诸多工厂,“借鸡生蛋”发展本国的经济。

朴正熙自知韩国工业底子近乎没有,于是先从投资少、技术含量低、利润可观的轻纺工业入手,而这些纺织品在欧美非常畅销,极大地鼓舞了朴正熙政府发展经济的信心。

在1966年-1971年,韩国的工业出口经济结构中,轻纺工业产品占比一半以上,成为了韩国创收外汇的支柱产业。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与此同时,朴正熙还开始修复与日本的关系。

彼时日本在美国的助推下早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实力雄厚,跟韩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的资金、技术、设备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韩国,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助推济。

而日本则借助韩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发展,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六十年代的稳定发展,让韩国的轻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储备了基础的“创业”资金。

1973年,朴正熙决定进军重化工业,并宣布把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大量资源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钢铁、石化、造船、工业机械、有色金属、电子等工业开始起步。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但是毕竟资金有限,韩国的重化工业发展之路并不顺利。

当时西方经济普遍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油然而生,而韩国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太低,对外缺乏竞争力,没有多大市场。

重化工业这条路暂时走不通,再加上国际竞争激烈和国际市场疲软,韩国转而进行了第三次产业结构改革——“技术立国”,大力发展电子,电脑,机器人,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还积极促进产业改革、推广教育改革、落实土地改革,并培养了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

1960年-1980年,韩国的经济实现了飙升,人均GDP从82美元突破至1592美元。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1979年10月,朴正熙遇刺身亡,韩国政权经历短暂的动荡之后,新上任的全斗焕平息内乱,再次把韩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拉入正轨。

1982年,金斗焕进一步强调了“科技立国”的方针,并召开了“第一次技术振兴扩大会议”,

由金斗焕亲自主持。会上制定了韩国的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涉及的产业包含,微电子科技、电子机械、新材料、精密化等七个领域,韩国政府也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

韩国涌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财团,例如三星,现代,SK。

从1962年至90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截止到1996年,韩国GDP相较1979年又翻了9倍,人均GDP达到了1.34万美元,韩国也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然而,物极必反,韩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二】

首先就是金融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弊端。

自1961朴正熙执政以来,韩国政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核心要义是实行“国家指导资本主义”,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韩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头部企业,明确提出“以大并小”、“以弱吞强”;金融贷款方面,韩国政府也会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小微企业则不管不顾。

在金融系统层面则实行“官治”,韩国政府负责立项,吸引大企业投资,而这过程中难免出现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情况,使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市场规则。

除此之外,韩国政府官员为了“业绩”,不惜大量接受国外的短期贷款,并且高利率以长线投资项目贷款的形式贷出。长此以往,银行的金融系统出现一大批坏账,加大了金融风险。

截止到1997年9月,韩国外债已高达20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却只有300亿美元。

韩国经济形势已经相当不容乐观,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其次,韩国企业奉行“大马不死”的神话,坚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不可能倒下。他们认为,大企业一旦倒了,必将引起社会震荡,这是韩国政府不想看到的。

为此,盲目自信的韩国企业,不断大肆地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无脑地扩建项目,吞并小微企业,根本不考虑效益问题,始终相信有韩国政府这个“冤大头”兜底。

1996年,韩国前30家财阀企业的平均负债率达到了386.7%,其中就包括三星、现代、LG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财阀。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到1997年年初,也就是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的前夕,韩宝、三美、真露等大企业集团公司均因负债过高宣布破产,“大马不死”的神话由此破灭。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些企业在此之前向银行申请了大笔贷款,倒闭之后,银行贷出去的资金成了一笔臭账,恶性循环下,“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要知道,韩国前三十家大型企业占据着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一旦倒闭,引发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无数人将失业,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韩币贬值。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再一个,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韩国的时候,韩国政府正在忙着进行总统大选,政各党各派为了大位挣得头破血流。

据韩国银行透露,1997年3月,韩国银行多次向韩国财政经济院和总统府提交“韩国潜伏危机”的报告,然而韩国政府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在起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时,韩国政府朝令夕改,今天说按“市场规律办事”,宣布倒闭;明天又担保起亚集团有政府兜底,会从国库拨款应对危机。

然而直至起亚集团倒闭,韩国政府也没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时韩国总统五年一选,不得连任,换了一茬又一茬,各党各派的心思压根就不在发展经济上。直至金融危机彻底爆发,韩国政府才彻底慌了,赶忙向西方资本国家寻求救助。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然而,这些曾经的“好哥们”全都视而不见。

走投无路的韩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请求紧急财政援助,面对对方提出的各种“意在掌控韩国经济命脉”的苛刻要求,韩国虽不愿意,但却也只得同意。

12月3日,韩国政府与IMF签署了援助协议,拿到了570亿美元的贷款,而签署的协议条款包括:允许海外资本并购韩国企业、全面放开外资、允许外国银行监控韩国金融业等。

代价是沉重的,要知道IMF的总部位于华盛顿,美国在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分配上,有一票否决权,IMF背后的图谋耐人寻味。

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是怎么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签署协议时的喜笑颜开的IMF代表(左)与面色凝重的韩方代表(右)

韩国这是为了避免“亡国”,直接卖掉了“金融主权”。

【小结】

细思极恐,韩国在三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美国没有干涉,反而是大力支持,等韩国这棵“韭菜”长熟了,就毫不客气地收割。

韩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不愧是美国最忠实的“小弟”,愿意奉上数十年的发展成果。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