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开放(美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性开放”程度哪个更高?专家的回答很统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不同的社会当中,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程度差异等等不同,关于同样的事情,他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关于性这件事,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方与西方欧美社会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众多欧美社会当中,基督教以及基督文化都是一个占有十分重地位的文化特征。基督教教义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乎规矩的。
所以其实很多欧美人对于性的看法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基督教文明对他们影响深厚。但是为何我们对于他们会留下“性开放”的观点呢?
美国性教育发展史
性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是存在着比较明晰的脉络的。首先,艾滋病尽管并不是源自美国的,但是这种疾病在被人类发现之初深深困扰着他们,在一开始,美国十分重视性教育。
这种重视的转折点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之前生产力参差不齐的各国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众多国家之中,美国首当其冲。
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性行为。他们会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性趣”,尤其是那些成年年龄上下的年轻人们,他们不会再避讳婚前性行为的禁忌。
所以此时的美国主要主张一种“禁止”或者是“阻止”的态度,他们对于那些“偷食禁果”的年轻人予以十分严厉的处理,希望通过禁止来扼杀他们的性行为。
但是我们知道,许多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脱胎于法国大革命,他们十分重视“自由、平等、博爱”。当这种明令禁止的态度产生之后,众多年轻人会进行游行,主张让社会“归还”他们自由。
迫于这种压力,当局做出改变,将这种强硬的禁止态度改为了稍微缓和一些的“引导”或是“指引”,作为一种过来人的角度来帮助他们避免一些性行为上的错误。
再之后,美国社会采取一种既有强硬态度支撑、又经过一些明确的科普、也有充满人性化的容纳的综合性的对待方式,这样一来美国的性教育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性有关的观念和行为
我们也许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误区当中:与性行为有关的事情,并不一定是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性观念。
观念这种东西是根据当下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态度进行的综合判断。比如,在本世纪之初,美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将目标放在整个美国范围内,那些年纪在20-35岁之间的人们,有60%左右的人对于婚前性行为这一“禁忌”的看法依然表示理解。
不光是在欧美,其实在中国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这种数据收集与分析。
比如说本世纪初,由上海市社科院相关问题研究小组主导的一次社会调查便是如此。
结果表示,在中国也是一样,许多的人都不赞成婚前性行为的存在,他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尽管在这一调查当中,中国的人们不像欧美的人那样态度强硬,对于此事表达十分坚定地反对,但是其态度观点也是可见一斑的。
这是因为两个国家的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稍有不同:美国人重视自由,但是也十分重视夫妻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旦结婚,便不会轻易出轨,因为他们将婚姻视为是一种神圣的契约,自己是不能随便背叛的。
在相对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婚姻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缔结的一种关系,更是两人重新组建的一个家庭。所以他们会重视这种“圆满”,去维持家庭的完整。
两国的调查结果存在这样的一种态度上的差异——前者十分强硬、后者相对没那么绝对。
前文曾经提到,美国进行的性行为相关教育当中,以政府为主导的众多部门戮力同心,进行紧密的配合,才使得这一工作得以发展。
除了政府部门,还有很多机构和团体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比如医疗部门、学校、甚至是宗教,都对此事进行了十分投入的贡献。
宗教在美国是具有相当的权威的,很多人的价值观是要通过宗教来维持的。
除了这些领域的配合之外,媒体以及各种舆论自然还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从纸质媒体到电子传媒,它们对于性观念相关的宣传也是十分关键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alasz, C. B.; Weigel, D. J. (2011).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xtradya dic relation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sexual infide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 (7): 1079–1083. doi:10.1016/j.paid.2011.01.0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蛰居族(专家分析:日本蛰居族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15.12.16 -
小铃铛(俄罗斯民歌《小铃铛》,海因切演唱)
2015.12.16 -
他来自美国(来自美国“东北”的他为“尔滨”点赞)
2015.12.16 -
文学三杰(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子百家”如何争鸣)
2015.12.16